南京路
它老了,但风韵犹存。街边的廉价服装店像额头的皱纹一样让人心烦,它看遍风月,天一黑就更加慵懒起来。老字号的百货公司早早就关了门,三阳南货店的店员们斜着眼,秤着各式糕点的分量,只等八点的铃声一响,便将摆了一柜台的美味用布盖上,匆匆别了这人声鼎沸。这个时候,街上仍闪着霓红,欧式老建筑泛着光亮的象牙白,可那并非十里洋场的记忆,倒更像解放后态度恶劣的国营商店。
高架桥
它像一条粗壮的手臂抱住一座城,使它不至于四散开去。这城里的建筑常自私而凌乱的三五成群,高架桥上很整洁,没有行人,没有花花草草,没有被随意丢弃的垃圾,没有小饭馆杂货铺,没有矮小有趣的房子,只有汽车,面无表情地驶过。
仁兴里
这条弄堂的名字不知何时被人擦去了。简陋的石库门上标记的年代是1921。它在江这头望着江那头涌起的摩天楼,那一簇簇像花束一样的,准备送给全球化和资本主义。
房子
里弄被成片地拆毁后,上海不再属于最有资格拥有它的居民。汤臣一品的房子一平米11万,老百姓只好去远郊买普通的两室一厅。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家,告别老朋友、老邻居。年久失修的楼梯不用你再驻足,那布满油污的公用厨房你也不再进出。新家当然很温暖,窗明几净,洗澡方便,可得失间的算术该怎么做呢?历史可还有别的可能?
5 則留言:
对上海太有感情,很少这样深入批判地看上海,尤其整体地看。视角很好。我在上海的港大全球校友大会,听到有嘉宾说,政府曾经为开发南京西路(好像是)开专家咨询会,众豪言宏图后,一位外国专家问,这个社区的百姓的意见呢?城市是谁的城市?人民的概念、国家(集体)的利益……体制上,可以追问由谁说了算?然而文化中,谁会想起这个问题?
问一下:
类似这种类型的文章,符合标准么?
那天跟他们讨论过。我觉得勉强,格格说可以,个人的目的和标准不同,很难一致。
你要是有符合你自己标准的文章就发过来给我吧。
即使这样,这还是我可爱的家。这或许家唯一的“定义”。
(请问,这种类型的回复符合标准么^_^)
这个…回复方面,我们还是要提倡言论自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