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月 11, 2007

在空洞的年代里——评娄烨影片《颐和园》



由于性描写和政治内容名声大噪的《颐和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很像张艾嘉当年的那部《心动》。影片主线由男女主人公八十年代末的相识开始,讲述他们在十多年的光阴里相恋,做爱,分开,各自生活,直到多少年后在某地重逢的故事。稍有些观影经验的人应该都不会对这样的情节感到陌生,我相信最让观者们期待的,该是影片所跨越的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大时代背景下命运动荡的个人。只可惜导演娄烨不仅没有带出浓烈的时代感,也同时将一段爱情处理的华而不实,只有情绪的表象,却没有情感内核。

一。年代

影片开始不久,导演就仿佛丧失了对年代的感觉和把握——主人公们穿着棕黄色的条绒外套,蓝色的,每边袖子上都镶着两道白条的旧式运动衫,在灯火迷离的小酒馆里,听着英文老歌慵懒地挪动舞步,啤酒瓶上的外文标签影影绰绰的闪着……这哪里是八十年代的北京?而衣着饰物等细节上的诸多漏洞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每一种独特的时代气息都几乎在电影中缺席。尽管《颐》片的前2/3都以女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叙述,无法避免一定程度的个人化和去政治化,但是作为处于时代潮流中心的北京大学生,他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间的疏离却是令人意外的。(以下因政治原因省略若干字)

故事接下去发展,便使用了一系列政治事件来标记年代,可是时代变迁对人们来说究竟是意味着什么呢?《颐》片似乎并不关心。在主人公的世界里只有时间流逝,至于这其间发生的事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与他们的存在毫无干系。《颐》在时空处理上的最大尴尬就是它刻意强调了某些历史背景,却没能把它与影片的叙事核心有机自然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导演对80和90年代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年代在这部影片里着实沦为了空洞无意义的标签,1989年,1998年与“两年后”,“九年后”简直没有什么区别。

二。他们

比虚空的年代更糟糕的是虚空的情感。《颐》片有意将主人公的爱欲纠缠放置在了绝对中心的位置,却只肯花时间刻画最表面最外在的东西。没有一个人物是立体的,每个人除了是爱情的动物、情欲的动物之外几乎没有生活。女主人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影片的叙事主体,有一段时间她几乎不停地念旁白,可我们能因此更贴近她的内心吗?我想答案是,不能,因为很多时候她只是在试图解释她正在表演的情绪,或在不知所云。她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她为什么会爱那个更加平面化的男主人公,我们不得而知。她的痛苦、哀愁,由于缺乏铺垫看上去莫名其妙。影片最后的一部分大概是导演觉得已经把女主人公的内心故事讲完了,就转而去以男主人公为主体,可是他英俊却模糊的面孔还是没能清晰起来。

为了烘托男、女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情感纠葛,《颐》片运用了大量华美的镜头,被忧愁的漂亮脸蛋占据的特写,和浓重的配乐。但是由于内心刻画的不到位,这些电影语言的出现无不显得过分雕琢,装腔作势,因为缺乏可与之相匹配的丰满的、厚重的内容而惹人厌烦。

三。

情色描写大概是《颐和园》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从前中国电影里的情爱描写总让人觉得笨拙、生硬,这一次终于性感了起来,几位演员的敬业表现都值得称赞。然而从整体上看,片子除了在叙事、人物刻画、表现方式、细节描写等方面问题多多,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是滥用了某些最令当代中国人疼痛的历史经验和个人生活体验,它反映出的实际仍是当代电影人对历史反思的匮乏。至少在娄烨的镜头下历史只是匆匆的过场,仿佛还没来得及走出人们的生活就已经被遗忘了。

电影散场,才真正体会到贾樟柯的《站台》有多难得。那真是部不仅有大的历史,也有真实生活的片子。

9 則留言:

onegrid 說...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是滥用了某些最令当代中国人疼痛的历史经验和个人生活体验"

--totally agree!!!!

好的勇敢的素材 被他亵渎了的感觉
包括颐和园这个意象
当年我听到颐和园这个名字的时候,浑身都颤抖 多NB的名字啊 可惜了
其中很多个人生活体验我也有 圆明园 北戴河冬天 某种实现或未实现了的重逢 ——

于是这就更让我愤怒

他好像在用鱼翅炖粉条的感觉

M小鱼 說...

我也一直以为,贾樟柯最棒的作品是“站台”,至今没有能够超越。

包括意外的“三峡好人”。

我也不喜欢那种似乎流于表面的情欲(为什么余红和周伟不谈谈文学和电影呢?)为什么我好象看见肉体的结合比精神的结合来得更真实?似乎这个问题可以稍后讨论。

娄烨的确强调形式的美好,却并不觉得他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什么是“真实”?首先,对于89,一方面,任何记录片都是一个可疑的指标;“六四”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可以被构建,却永远无法从所谓真实的角度完全溯回的。我没有看见娄烨试图去把自己的建构以历史的名义强加在任何人的头上。

另外一方面,我洗脑程度比较严重……我从人生的某个晚熟的阶段从别人尴尬的问题中开始反观我记忆中缺失的历史,这是一种反复自相矛盾的过程。现在,“颐和园”出现了,在承认它也是一段我无法充分信任的(虚构)叙事的同时,我却开始对它的动机放弃怀疑。

为什么?

首先,对于“蓝宇”和“颐和园”中对64的记述,我个人认为没有可比性。也认为没有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的必要。而且,再次的,我个人认为,我感受到了那种不安和伤痛聚集成的“场”,这种AMBIENCE似乎都可疑追溯到图们的诡异时空。

我同时开始思考一段真实的“小叙事”,这是P对我讲的所谓“他人的痛苦经验”——一个北大女生,尽管在风暴中毫发未损,爱情却也在这个夏天轰轰烈烈地开始和结束,从此她的道路和信仰都永远不再相同——我相信,她并不是幸存者中唯一的一个。娄烨是否公正地对待了他们的记忆和伤痛,我无法替他们回答;他的诗化手法不成为被诟病的理由,他是一个严肃的讲故事的人。

M小鱼 說...

“因为很多时候她只是在试图解释她正在表演的情绪,或在不知所云。她是怎样一个人,她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她为什么会爱那个更加平面化的男主人公,我们不得而知。”

我觉得是个人习惯的问题。而且你看过那么多欧洲文艺片,曾经质问过这样的问题吗?我个人认为,男女主人公越是沦陷在情欲之中,那种危机感就越加强烈;当你无法拥有所谓你最珍视的情感的时候,当你一旦触及就马上失去的时候,唯一可以仰赖的似乎只有身体,和身体的结合。

我喜欢有这样一个人絮絮叨叨,我也喜欢如同风暴席卷的爱情,我们并不知道原因,并不用知道原因。或者说,这样对情绪的描述更加贴近娄烨的美学中心;我只用跟随,然后沦陷。

M小鱼 說...

但是我和你必须承认的是,娄烨至少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谈论禁忌,试图回忆。

M小鱼 說...

最后要说的是,你写得不错嘛。还谦虚啥。
一起看电影,一起去战斗。

Chenshu 說...

历史的问题暂且不说吧。每个人都在质问是否存在真相,而电影中的只是一种建构,的确如此。

但能因此就对所有的建构都保持宽容并认为它们不过是导演的个人理解吗?难道我们就不该对更接近真相的叙事有所追求吗?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一个穿着夹克下着雨的六四之夜。

我也没看出这件事究竟怎样影响了角色们的人生轨迹。

他们的爱情一点都没打动我,感觉就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突然走到你面前说,我要爱你一万年。

莫名其妙。

最受不了的就是余虹在游泳池里的几段,我心说,您到底在痛苦啥呢?

我对自己的理解力还是有自信的。所以我不理解的必然是片子没有给我足够的信息让我去理解。

个人的痛苦被放的这么大,身边更大的痛苦却不为人所关怀——恕我无法认同这样的“小叙事”。

P.S.大家觉得我说话别扭吗?我觉得都要扭着腰了。

Chenshu 說...

“我觉得是个人习惯的问题。而且你看过那么多欧洲文艺片,曾经质问过这样的问题吗?我个人认为,男女主人公越是沦陷在情欲之中,那种危机感就越加强烈;当你无法拥有所谓你最珍视的情感的时候,当你一旦触及就马上失去的时候,唯一可以仰赖的似乎只有身体,和身体的结合。”

以前好像是没怎么问过,但不问是因为我能理解啊。比如Catherine Breillat的一些片子,也总是有个女人在聒噪,也会有很多情欲,但是我知道她是在表达一些很真实很复杂的感受,不像这部片子里,那些旁白一听就很乏味,随便哪个“美女作家”随便编一下就有了的,至少我觉得没意思。

Chenshu 說...

谢谢RAN的精彩留言,态度这么认真,好感动啊~~~~~

匿名 說...

我倒是可以理解关于女主人公情绪的那部分

因为我也有过类似情况的感觉
记得她说(大意),只有他能给她那种强烈

还有那句话 战争年代 我们流血牺牲 和平年代 我们。。。(忘了词了,但很有共鸣)

我不太能接受的 是对政治事件和个人命运的整方式 太生硬 缺乏内在逻辑 远逊于站台那种大手笔

这方面我更喜欢意大利的那个the best of youth,虽然只看了前三个小时。。。

out of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