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应老爸的要求,写一个关于香港的系列。以一个外来人的身份,写给不在香港的人。已经很久没写过成篇的文章(中文),希望借此机会督促一下自己,多做练习。
去年年末,香港的头等大事就是告别天星。
记得旧中环天星码头开出最后一班船那天,共有15万香港市民赶去送别。其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众学生、青年、知识分子聚在码头的围栏外,执意要求政府终止清拆计划,保留原址,他们请愿、静坐、绝食,可一切于事无补。
拆除按原计划进行。我在电视新闻里目睹着,码头的钟楼被吊臂吊起,横放在泵船上运走了。直到我终于有时间去天星看一看,昔日的喧嚣、匆忙、欢笑皆已不再,只是被封闭的码头外仍飘着示威者的传单,地上退了色的红字,写着:绝食宣言。
几个月过去了,这场保卫天星的风波像是早已平息。新建的更大更豪华的轮渡码头在不远处继续履行着连接维港两岸的使命,熟悉的场景又一次出现在眼前:来往上班的人,不停按着快门的游客,各种肤色,各种年龄的人,八达通的嘟嘟声,轮船发动机嗒嗒作响,海浪拍打着岸边——这一切都与从前无异,只是地点变了,你的脚下不再有你旧帆布鞋的印记,历史、记忆、那些与你素昧平生的容颜,本来都是通过这码头联系着的,如今,失散了。
香港法律规定:50年以上建筑的才算历史文物。天星码头48年,所以拆得。
政府说:没办法,要发展经济,兴建商厦;要填海,修立交,缓解交通压力。
赶去工作的人抱怨:比以前远了不少啊。不过还算方便。
可另一些人,他们忽然伤感起来了。想起曾经多少次在钟楼下来来往往,他们说,那是我们的“集体记忆”,怎能随随便便就拆了?香港的高楼大厦还不够多吗?天星码头,我们只有一个!
我们也只有一个皇后码头,一个油麻地警署,一个湾仔街市。这些原已被政府列入清拆计划的老建筑顿时吸引了人们的目光。香港人仿佛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们保护历史建筑,可以不为经济利益,不为发展旅游,甚至不为它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只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对它有感情,舍不得。保留天星运动,人数最多时不过几十人在场,然而经此事件之后,“集体记忆”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开始重新考虑老建筑的存在意义。负责历史保护的民政事务局也打算将“集体记忆”纳入文物评定的标准中来,重新审视香港约1500栋历史建筑,到底哪个该走,哪个该留。
寸土寸金的香港,不难想象保护本土文化的阻力有多大。中环林立的楼宇,也不知有多少是在旧楼的废墟上建成的。我们这些外来人,常一面折服于香港的繁华,一面不忘它是片“文化沙漠”,但我们可曾想过这两者间的关系?倘若这座城市不总以坚守它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身份为目标,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上,那么今天沉淀下来的该是更多沉甸甸的东西吧。
在大陆,我们习惯了“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历史的动荡让我们习惯了不去在意任何建筑所能承载的集体记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我们不再给予文化更多的重视。可假如我们越来越像从前的香港那样去发展经济,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将置身新的“文化沙漠”?
拆掉一个天星码头也许不算什么,但“拆”字背后一切以经济为先的逻辑,不能不令人担忧。
18 則留言:
不过是好人答应借我,在NEXT MONDAY 晚上。我们同看?我让朋友去给我买,他又,买不到了.所以大概BREAK会去深圳找一专业碟贩买.
亲爱的们,以下是我爸email给我的两点建议:
1、要增加描写的分量。你司空见惯的东西你的读者并未亲历,你必须假设你的读者没去过香港或者不深入了解香港。在充份描述的基础上再加以分析和议论。
2、文字尽量流畅,宁可说大白话,口语化,也不要生造拗口的词汇。
大家也多给我提提意见吧,或者就以上两点加以点评。谢谢啦~
我觉得文字还是要优美有质感——象你以前那样 那是你的特点
这片内容很好 但缺少你的特点
——或者我太习惯你从前文风了
四平八稳的,平实有了,就是味道有些淡了。作为一个旁观者,是否太冷静了些?
我总觉得优美和质感都是写抒情小散文的,这样的文章我一直就不会写,所以才要多练一下。
写的太像散文是不是也不太好?
我觉得学姐这样的文章如我最喜喝的温开水,正好。充分冷静的叙述,不多不少的评点,正是让内地人以另一视角看香港的最佳呈现方式。(大白话比文字玄艳好,冷静平实比充斥价值好。大白话和冷静平实里的味道要一点一点读出来、写出来的,作家里未尝没有这样的大家吧。)
周一的讲座是:
Topic: THE LUZHIN DEFENSE (2000) with John Turturro ( http://imdb.com/title/tt0211492/) and A BEAUTIFUL MIND (2001) with Russell Crowe (http://www.imdb.com/ title/tt0268978/) as Hollywood examples of how genius, madness and misery are being handled in the old world--Russia, and the newAmerica.
我最近一直在观察并非十分严肃的文化杂志上面的述评使用何种语言。如果是那些人来写,他们也许在开篇不是直接描述整个大群体,他们,我猜,会写某一个和天星有密切联系的普通人,如同讲故事那样从他身上把这个事件引开去……后面慢慢渗透自己的评判。大抵如此。找到那个调调不容易。扯远了。
"大白话和冷静平实里的味道要一点一点读出来、写出来的,作家里未尝没有这样的大家吧。"
----和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汪增祺的
平平淡淡地写 他写出来就是盐水毛豆豆干儿烧酒微醉的味道
我们写出来,就只有开水
“归于平淡”固然是最好境界 但内功不到,还是要求诸技巧的 否则,就成了平庸
——笼统的观点,或许不适用于周书这个系列的目标
另外,谁说优美和质感(包括激情)只能写抒情小散文?君不见《少年中国说》?鲁迅的杂文即便像匕首,也总有华美的鞘。
喝粥的时候,有人喜欢淡淡的,可以喝很多碗,有人喜欢加糖加辣子,味道淡的可以很多遍不厌倦,浓得多了就不是滋味。还是要看是谁读,读的心境怎样了吧我想。(我真是吃上瘾了最近,怎么总想着吃的?)
我同意,多增加些描写,突出现场感,甚至在场者的话语。
当然,这是很新闻的操作方式了。
虽然没有如行,但是……臭毛病却有了。
喜欢用事实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下断语。生动的事实从来都是珍贵的。
Nice try!
相信你的观察力。
顺便,我看王小峰的博客会相当的审美疲劳。但我发现,这实在是个人精。他太知道大众喜欢的文风是什么了。
虽然你可以说大众近乎于一个伪概念,但不论如何,有那么多人看他的文字。
谢谢大家的建议!
我觉得事实描写确实可以增加一些。
但是文风的问题我觉得我还没到可以选择究竟是平实还是华丽的程度,现阶段也许内容更重要一些。文字需要让它在不断磨练中成熟起来。
我说的不是华丽,是特色!
我从来都不喜欢华丽的文风。
最好当然是平实中见特色咯。
特色就更难以追求了。。。
求上得中吗——再说你本来就是有特色的,不要刻意掩盖就好
关于天星,政府是答应按原样择地重建的,如果这样,这份集体记忆能否算作妥当保存?此外,天星的集体记忆具体是什么?有待探究,更有待挖掘,比方民众在六十年代的运动……请参阅罗永生(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博客http://lawws8.blogspot.com/,他的叙事开篇也有点 然 所说的味道。
复制品和原件肯定是不同的。除了缺少那种自然而然的沉淀之外,最关键的是,人们并不想要一个供人参观的博物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依然活着的生活场所。
这涉及到很多关于历史保护的理念。我说不出太多理由,但是总觉得活的历史应该比死的历史要好。
集体记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私人记忆组成的吧。我对天星就很留恋,喜欢那种感觉,喜欢以前在码头等人,喜欢那种陈旧的墨绿色(好在天星小轮还没换成新的)。那本来是我在香港最喜欢的地方只一,现在的新码头,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和天星有过亲密接触。我一个同学就是那种“拆就拆吧,干我何事”的态度。
發佈留言